先就油畫筆觸發展嬗變及其表現形式與內涵進行梳理和闡述,解釋、定義筆觸及運行軌跡,分析筆觸的視覺表現與畫家獨特的審美情感的關係,並最終落實到筆觸語言的創新問題上,通過對當代油畫藝術家對筆觸語言的探索及自身的實踐過程分析,探索如何建構個性化的油畫筆觸表現語言。
印象派後,立體派、野獸派、抽象派等等的興起,技巧也就更多樣性了,他們在前輩開拓的道路上、另闢新途。繪畫中的一些東西受到嚴重的挑戰和考驗。然而,作為繪畫藝術中的寶貴東西,他們的生命力也一樣保存下來,特別是“色彩和筆觸造型”,仍然得到了“延續”。
作為油畫重要的表現語言,筆觸具有特殊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從油畫藝術的發展歷程來看,不論什麼時代的作品,也不論是什麼風格流派的作品,筆觸的運用構成了畫面表現語言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或是依附於具體的事物形體或色彩。
研究歷史是為了發展,該章節主要描述油畫筆觸的技法表現、審美觀念認識的歷史發展與變化,通過對早期古典和近現代油畫家作品中筆觸運用的分析,就油畫筆觸發展嬗變及其內涵進行梳理和闡述,感受藝術家們對藝術孜孜不倦、不斷追求的精神品質第三章油畫筆觸軌蹟的語言性表現。
從油畫筆觸的語言本位出發,通過對不同時期、風格的油畫作品的分析,力求從技術層面歸納分析筆觸造型特點,並對其情感表達功能進行分析與比較第四章從創新角度看當代中國油畫筆觸表現語言的融合與重構,通過對當代中國油畫筆觸表現語言發展現狀的描述,並結合個人作品的分析,闡述個人對筆觸創新理念的認識、體會及實踐
或是以獨立的面貌出現,不僅在畫面中塑造形象,其自身也具有較強的審美性特點,除此之外,筆觸還是傳遞藝術家情緒、表達藝術家創作意圖與思想情感的個性語言,是藝術家品格、藝術素養的體現筆觸在畫面的運行軌跡,實際是藝術家內在情感軌蹟的物質化當代油畫加強了對筆觸表現性的挖掘,成為畫面審美的重要內容本文圍繞油畫筆觸。
油畫的歷史告訴我們,早期的畫家,如達文西,拉斐爾等的作品多是平塗式的。十八世紀初的大衛和安格爾也一直採用此法。這種方法總是用寬大的筆,一遍又一遍地從暗部畫起,最後加亮部,直到正確地表達對象為止。長期以來,畫家都是崇拜自然的,以表達自然為榮。他們的作品感覺光滑、細緻,筆觸磨得很光,幾乎不易察覺,但不等於說他們用色較少,他們在光感、質感上的追求仍達極高的水平。他們在底層做了很多功夫,只是喜歡用“掃”、“磨”的方法。著名的《蒙娜麗莎》就是這種方法完成的。這種方法也能在一定的範圍內表達光感,素描效果強,但畫家的個性較易受到束縛。
我們也常常看到一些作品,也是堆滿許多顏色,筆觸也是東西飛舞,但是我們只要細看全局,就發現這些東西不過是“狐假虎威”的“花拳秀腿”罷了。筆觸與顏色,仍然是筆觸與顏色。一些作品也是大量地稀釋顏色,或又把一些顏料胡亂地重疊上去。這些顏色由於運用不得法,組織不合理,常常顯得生硬和骯髒,繪畫的科學性得到徹底的破壞,當然也就喚不起觀者的共鳴了,藝術性也就根本談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