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產生之前歐洲繪畫經歷了幾個階段?
本世紀30年代巴金先生與朱光潛先生曾就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是不是油畫在報刊上進行過激烈的交鋒。朱光潛先生認為是油畫,而巴金先生說:“那時根本就沒有現代的油畫顏料”。由於歐洲繪畫傳入中國時已發展到近代油畫階段,因此,不少人常有一個誤解,認為西方繪畫都是油畫。
在西方特別是在古代歐洲,油畫不是從來就有的。真正的油畫產生,至今不過500年的歷史,而此前歐洲曾經歷了古代膠彩畫、蠟彩畫、鑲嵌畫、濕壁畫、幹壁畫、坦培拉繪畫以及坦培拉與油畫混合技法的漫長歷史變遷。16世紀以後現代意義的油畫逐步發展成熟。自古以來歐洲繪畫多采用動物膠和植物膠。雞蛋作為一種蛋白膠,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被廣泛應用。最初的蛋彩是通過在蛋黃中摻入糖、蜜或無花果汁增加粘性。古代的蠟畫主要是用火將蜂蠟熔化、調入顏料趁熱畫到牆壁或木板上的,可多層重疊,凝固後亦能刮磨修改,最後還可以打磨拋光。鑲嵌畫盛行於東羅馬的拜占庭帝國,是用有色石子、陶片、琺瑯片和玻璃拼裝而成的,多用於裝飾教堂。濕壁畫是預先用石灰混沙準備出一塊一次可以畫完的牆面,趁灰層未乾著色,顏料滲入石灰中,乾燥後形成堅固的碳酸鈣表面,利於色彩的長久附著。幹壁畫則是在乾透的灰泥底上著色,公元4世紀到13世紀即中世紀,留存的壁畫基本上是乾壁畫。《最後的晚餐》既非油畫,也非干壁畫、濕壁畫。達使用一種加了油的乳液膠調和顏料,其技法屬於13世紀始盛行於意大利的坦培拉技法體系。坦培拉在西方繪畫史上是一個特殊而影響廣泛的畫種。後來雖然出現了油畫,但仍以坦培拉材料作為底層塑造,再以油畫透明法罩染。
坦培拉是英語
Tempera 的音譯,來源於古意大利語,意為“調和”“攪拌”,後泛指一切由水溶性、膠性顏料及結合劑組成的繪畫,也常單用於雞蛋等乳性膠結合劑組成的繪畫。中國有“蛋培拉”“丹培拉”等多種譯音。也有根據使用媒介譯作“蛋清膠粉畫”“蛋清畫”“蛋白畫”“蛋彩畫”等。坦培拉並非只使用蛋液,也使用其它材料做媒介,所以音譯較為恰當。
通常人們以畫家使用的顏料來鑑別各類畫種,以顏料中所含的粘合劑(媒介)來為顏料命名,即色粉與油結合是油畫顏料;色粉與阿拉伯膠結合是水彩顏料;色粉與植物膠或骨膠結合是中國畫顏料;色粉與蠟結合是蠟筆或彩色鉛筆;色粉與雞蛋等乳液結合就是坦培拉顏料。
坦培拉的特殊性質在於它是一種乳液結合劑,乳液是一種多水而不透明的乳狀混合物,含有油和水兩種成分,多使用蛋黃或全蛋為乳化劑,然後打入適量的亞麻仁油和樹脂油。在乳液中,油分子穩定地分散於水中,兩者結合可以得到一種強有力的乳濁液,將這種乳濁液調和色粉加水稀釋描繪於畫面,數秒鐘後就能變乾,隨著時間的推移結膜、變硬,堅韌牢固不再為水所溶。歐洲古代畫家發現並運用了乳液的親油親水性,發明了坦培拉繪畫。除雞蛋坦培拉外,還有水膠坦培垃、乾酪素坦培拉等。
坦培拉顏料多水時薄如水彩,透明流暢;少水時則飽滿沉穩,適於精細描繪。坦培拉繪畫有綢緞般的悅目光澤,自然、柔和是其特色。由於顏料能速乾,畫家們在繪製過程中無須等待,可連續作畫,缺點是不能像水彩那樣暈染產生“水味和濕氣”。坦培拉繪畫穩定、牢固,最能保持顏料的鮮豔度,壽命比其它畫種(包括油畫)長。
用雞蛋調色作畫可追溯到古希臘和中世紀,屬坦培拉的雛形。據說13世紀佛羅倫薩畫家契馬布埃首創坦培拉技法,其弟子喬託加以完善,後來此技法盛行於意大利、尼德蘭和法蘭德斯等國家和地區。油畫的形成發展,使它一度受到冷落,當代藝術家在研究古典繪畫作品時重新發現了它的藝術價值,而且開始探索坦培拉繪畫更廣泛的表現空間。
油畫的發明者是誰?
古代歐洲的畫家們在諳熟和熱衷於坦培拉繪畫技法的同時,漸漸發現了它的缺陷與不足,比如:顏色之間難以融合暈接,色彩不夠柔和光艷,小筆多次排線過於費力,以及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易發霉和低度抗碰撞能力。鑑於此,畫家們發明了用透明漆上光以保護畫面的辦法。而後又有人在坦培拉底層畫面上做多層透明色罩染,後稱之為上光術或釉染法,這便形成了混合技法,一種非坦培拉繪畫亦非油畫的技法。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就是油性坦培拉繪畫。達文西對油性顏料進行過多次研究運用,但技術不夠成熟,致使許多作品沒能留存下來。